科普 | 避开六大产后康复误区,科学重塑健康身心
2025-09-10 浏览量:2063


产后康复是每一位妈妈必经的人生重要阶段。

产后康复误区会留下长期健康隐患;产后科学康复,才是拥有健康体魄的正确选择。

今天,浙大妇院吉林医院(长春市妇产医院)产科六疗区主治医师刘影为您分享产后康复误区及正确做法,帮您避开陷阱,实现身心全面康复。 


1757572333420530.png


误区一

产后必须绝对卧床休息


●现象:传统观念认为,产后需要长期卧床,甚至一个月不下床。实际上,长期卧床会延缓恶露排出,增加静脉血栓风险。

●正解:科学研究表明,顺产产妇,产后6-12小时即可尝试下床轻微活动;剖宫产产妇,产后24小时后根据伤口情况逐步活动。

正确做法:每天分次在室内缓步行走,每次10分钟;卧床时,可做踝泵运动(脚尖上下摆动)促进血液循环。早期活动能加速子宫收缩,预防便秘和肌肉萎缩。

产后第1周以床上翻身、抬腿为主;第2周可增加散步和产后瑜伽,每次10-15分钟,逐步恢复身体机能。 


误区二

过早进行高强度运动减肥


●现象:许多产妇急于恢复孕前身材,产后不久便开始进行跑步、跳绳等高强度运动。

●正解:孕期激素变化使韧带松弛,盲目运动可能加重腹直肌分离或盆底肌损伤。

正确做法是分阶段恢复:产后6周内以散步、伸展为主;6周后经医生评估,逐步引入产后瑜伽或康复操;3个月后再考虑有氧运动。

凯格尔运动能有效恢复盆底肌功能,但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。特别提醒剖宫产产妇,至少需等待3个月才能尝试高强度运动,避免影响伤口愈合。 



1757572352392459.png


误区三

忽视心理健康问题


●现象:产后激素波动、育儿压力和生活节奏改变,使10%-15%的产妇出现焦虑或抑郁,但多数家庭仅关注身体恢复。

●正解

正确做法是将心理调适纳入康复计划:家人应分担育儿责任,给予情绪支持;宝妈可通过冥想、社交或心理咨询缓解压力。例如每天与伴侣沟通感受,保留30分钟独处时间,能有效降低情绪波动。

此外,应避免过度用眼玩手机(每天不超过2小时),以免加重疲劳和情绪问题,可转而听有声书或播客放松心情。


误区四

盲目进补或过度饮食


●现象:部分家庭认为“吃得多恢复快”,产后立即提供高热量浓汤,反而引发乳腺炎;另一些则因“寒凉”禁忌拒绝水果蔬菜,导致营养失衡。

●正解

科学饮食应分阶段:产后第一周以清淡易消化的粥、面条为主,避免油腻汤水;第二周起逐步增加蛋白质(如鱼肉、鸡蛋)和膳食纤维(如蒸苹果、绿叶菜),忌辛辣刺激。

需特别注意的是,有妊娠高血压的产妇应控制盐分摄入,避免加重水肿。哺乳期妈妈每日需额外补充500大卡热量,但应通过均衡膳食而非过度进补实现。 


1757572368714961.png


误区五

盆底康复可以拖延或不需干预


●现象:许多人误以为“生完二胎再修复盆底”或“没症状就不需要干预”,实则盆底肌损伤在孕期已发生,若不及时修复,可能引发漏尿、子宫脱垂等问题。

●正解

正确做法是产后42天筛查盆底功能,根据结果选择电刺激、凯格尔运动等专业康复手段。

研究表明,顺产对盆底肌损伤更大,但剖宫产同样需要修复;年轻产妇恢复较快,35岁以上产妇则需更长时间训练。使用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,促进盆底组织恢复。 


图片


误区六

迷信陈旧月子禁忌


●现象:诸如月子里“不能洗澡、吹空调”等。

●正解

正确做法是保持个人卫生(顺产无伤口者2-3天即可淋浴),室内通风(避免直吹冷风),夏季空调调至26℃左右。

伤口护理同样关键,应每日用温水清洁伤口周围,保持干燥,发现红肿、流脓需及时就医。

需特别注意的是,孕期有妊娠高血压的产妇更需避免高温环境,防止血压波动。


1757572386116276.png


抓住产后六个月康复黄金期


产后康复是一场需要耐心与科学的“马拉松”。现代医学研究表明,产后六个月内是康复的黄金期,需结合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方案。避开上述误区,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地恢复,产妇才能以最佳状态迎接人生新阶段。

如果您也有产后康复问题,请及时到正规医院找专业医生咨询。愿每一位母亲都能健康、自信、从容地迎接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。


1757572417473459.jpg


初审:闻   静

复审:赵慕欣

终审:潘永苗